多年之前,著名歌星譚詠麟有一首歌,名叫「情迷巴士站」。歌的內容是什麼,記得不那麼清楚了,大致是在巴士站裡遇上一個心儀的女士之類的情況。《情迷小巴站》想說的並不是綺妮纏綿的愛情故事,而是對小巴服務的高度讚賞。
記得多年前的一則地鐵廣告,許冠傑的一首歌是這樣唱的:「莫等待,光陰不會再來,莫讓青春悄悄消逝去,莫等待……」。片中有人呼吸著巴士站附近汽車噴出的廢氣在等巴士,有人在小巴上等著小巴客滿,然後話鋒一轉,強調搭地鐵既定時又快捷。
這當然是一則很好的廣告,多年後的記憶猶新。片中描述的情景也是事實,這更突顯了搭地鐵的好處。片中的小巴等客齊才開車的情況,多年來一直都是如此。
這也難怪!因為是自己生意,少一個客就少一份收入,當然是等人齊才開車最劃算。這是小巴的不足,似乎被認定是與生俱來、理所當然的行為。如果司機在中途停車等客,早早上車的沒有辦法要在中途陪等,當然沒有辦法。
但是,香港人並沒有太大的耐性,中途有人有時等得太久就會下車轉乘其他車輛。少客的車或空車是不會有人上的,因為要等著等客齊。不過,等人齊才開車對司機來說也是合情合理的。到底如何才能打破這種僵局?
所謂「窮則變,變則通」,聰明的香港人在適逢經濟最低迷的時刻,想到了一個好辦法,就是加設電召服務。當然並不是好像的士那樣,專門為一個客服務,而是加強乘客和司機間的溝通,讓司機知道有客在等,也讓乘客知道有車正在途中。
這是個非常有創意的改變,需要的工具或人手並不用太多,只需在小巴站裡加一個電話號碼,每輛小巴上配備一個對講機,司機們就能沒有阻隔地溝通,瞭解路面的最新情況和小巴站裡客人的數量,以便作出最有利的佈署。
據說,這些安排搶了不少巴士的客源,使得小巴在沙士期間,百業蕭條的情況下,仍有很大的客源增幅。所以說,逆境並不一定是沒有辦法克服的,只要肯用腦多加思考,自然就會有創意,財源也就跟著創意來了。
還有另一個小巴靈活應變的絕活,請看DOZY兄的《百鳥歸巢》。